中国要成为文化大国的基础是什么
原载《群言》2011年10期
中国的文化基础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的竞争是以物的制造和消费以及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但当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文明时期以后,文化开始成为一种软实力,许多国家纷纷打出了文化立国的口号。中国也不甘落后,不仅把文化看成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还提出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战略目标。
但中国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文化大国,如何才能在下一轮人类社会转型和发展中取胜?我以为,首先要发展文化,但发展文化必须要有文化基础,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大家都知道,中国具有5000年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史,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拥有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虽也历史悠久,但其文明都曾被中断,惟有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的记载到今天,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基础最雄厚的国家。
甲骨文
记得在15年前,一位非常有学识的韩国朋友告诉我,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中国将会用一把土打败美国。当时我不明白其含义,后来他解释道,土的含义就是文化,在以高科技立国的时代,美国人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而在未来以文化立国的时代,中国将会超过美国。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国,在文化发展方面有着雄厚的根基。15年过去了,虽然我们还没有明显看到他所说的迹象,但中国的世界地位的确提高了,文化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强和显现。
如何利用和发展中国的文化基础
中国的文化发展有基础,但也要看如何整理、利用和发展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所谓“文化自觉”,首先就是要去认识、研究这些东西,知道中华文明是怎么一回事,哪些是今天我们所需要的。
中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国家,是一个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过许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孔子、老子、孙子(兵法)的思想至今还在被世界所关注,15、16世纪到19世纪前中国制造的精美的瓷器、丝绸、家具、金银器至今还陈列在欧洲及美国的各大博物馆中。但在中国的故宫博物院除了一些皇家器用,我们很难看到这些伟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创造。是我们选择的眼光有问题,还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这些财富?不仅是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
文化需要积累,也需要不断地整理与研究;文化不是静静不动地等在那里,让我们轻易去摄取、去占有,它需要我们去读解、探究和挖掘,去找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精华。西方的文艺复兴是在大量探究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开始的,中国的文艺复兴也同样需要我们去读懂、去认识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韩国人说,中国能用一把土打败美国,那要在中国人达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把中华文明的精髓理解透彻、把中国历史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以后才行。
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蒙娜丽莎》
非常遗憾,纵观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我们会看到知识分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和时间好好做学问。从清末的鸦片战争,到后来的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就一直没有安定过。1949年新中国成立,本以为国家安定了,可以坐下来做学问了,但一场场政治运动又搞得人心惶惶。好不容易改革开放,国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团结,经济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中国的发展势头蓬勃向前,知识分子们终于遇到了好时光,但物质的诱惑力太大,官本位的思想太严重,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仍很难有人安静下来做学问。
一个国家100余年来都没有机会好好做研究、做学问,那整个国民会不会变得集体没有文化,集体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没有深刻思考和认识?如果是这样,纵使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再多也是白搭,机会再好也有可能错过。
当然,也许我说得过了一点,目前还是有许多学者在默默地做研究,虽然他们往往是弱者,很容易被权力边缘化,被物质财富边缘化,被社会视而不见,但他们亦是国家的栋梁,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因为无论是文化崛起、文化立国,还是文化自强、文化自信,都离不开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如果我们连古文都看不懂了,连重要的历史典籍都没有时间看了,我们还能称自己有文化吗?
而且,我们不仅要读懂自己的文化,还要读懂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只有将自己国家的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坐标上来审视,我们才会知道自己的未来发展还需要什么。欧美国家之所以发达,不仅在于它的高科技,更在于其思想的认识和文化的高度。它们不仅是近200年来高科技的发源地,也是现代思想的发源地。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看看它们研究学问的方式便知。美国的一位学者可以在中国的小乡村呆上许多年,将这个村庄的文化历史、社会组织、民俗风情等地方性知识弄得明明白白,而我们的学者何时能到欧美国家去做如此细致的研究?即便是在本国,也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做如此细致的乡村调查。
从“非遗”保护谈中国文化的研究与梳理工作
近年来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个全面认识中国文化的契机。因为要将这项工作做好,不仅需要田野考察,也需要阅读典籍,还需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同样,并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现成的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记录、整理和保存,其也有一个逐步理解、认识和发掘的过程。
过去我们常认为文献记载的精英文化和口头传授的民间文化没有什么关系,但通过长期的田野考察作业,我认为关系非常大。古人说:“礼失求诸野。”许多文献记载的历史文化及风俗,在精英阶层和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消失了,但却在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农村被保存了下来。我们今天看它是民间的,但在几百年或千年前它却是精英的,甚至是宫廷的;我们今天看它是口头传授的,但在若干年前或若干百年前却是有文字记载的。
我曾在陕西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的考察中发现,由于临近古代的长安城,关中一带农村婚丧嫁娶的许多礼俗仍然遵循周代古俗。还有西安附近的一个村庄,千余年来一直在许多民俗活动中演奏着唐代的宫廷音乐,仍保存着非常完好的唐代宫廷乐谱,要研究它的历史,只有利用唐代的宫廷古籍才能说得清楚。我还考察过陕北的剪纸。通过文献可以了解到,那一带曾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中心地之一,而且因毗邻内蒙古,在汉唐时期曾是非常重要的军事关塞,元明以后,随着蒙汉一家的局面形成,其重要性才开始减退。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文化的流动速度减慢,当地的民间艺术包括民间习俗,还保持着原始时期和汉唐时期的传统,某些剪纸的风格和汉画像砖的风格尤为接近。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而汉代的画像砖全是贵族阶层用来装饰墓室的,是一种贵族的艺术,这种风格的相似说明,贵族艺术和民间艺术是有一定相通性的。
汉代车马人彩绘画像砖
不仅是汉族文化如此,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如此,我曾于2005年和2006年在贵州省六枝特区的梭嘎乡考察苗族的一个分支——箐苗,这是一个古老的、没有文字的、有着自己特殊历史和文化习俗的民族。当地的老人还不会使用公历纪日,甚至也不懂农历。他们是用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生肖纪日。日子则是12天一个周期,一个月36天,一年10个月。相传在帝舜时代我们先民成熟的历法是太阳历,或称华夏族纪年法,而箐苗所使用的历法与之相似。也就是说,在汉族中早已失传的太阳历,在少数民族中却被保存了下来。还有汉族早期的祖先崇拜文化,也在这个族群得以完整的保留。
所以,我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深入,不仅应该对其进行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还必须对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挖掘,说清楚其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从而做到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来历、发展及深刻的文化核心。中国3000多年的文明史,从甲骨文的记录到今天的文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是任何国家都难以与之匹比的珍贵的财富。如果我们能够发掘它、利用它,把它和今天还存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结合起来,那么重新认识中国的历史,推动中国的文化复兴,达到中国的文化自觉,进而做到文化的自信与自强,就有了深厚的研究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崇尚读书,崇尚学问的国家。因为古人知道,只有思想才会造就一个国家的灵魂,所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读书多而满腹经纶的人才会深刻地思考,只有行万里路多做调查研究的人才有开阔的视野,只有会深刻思考和视野开阔的人才会有思想,也只有新的思想产生,才会促使一个国家新的创造力的产生、新的文化的崛起、新的经济的发展。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轻蔑学术,轻蔑学术的研究。只有学术研究的基础打扎实了,我们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的未来在哪里,中国才有可能成为文化的大国,我们文化立国的目标也才会有起点,有基础。
【更多精彩文章】